关于商标——穿越时空的经典

2021-04-08

引言

在当今知识产权大放异彩的时代,拥有独特地理位置的建筑景观随着空间拓展、时间推移和观念更新,记录着商标历史的沿革与变迁。时代发展与建筑空间相互交织,组织变革与思维观念相互碰撞,技术更迭与工作模式相互融和,不仅书写着商标发展的运行轨迹,感受建筑空间中时间的流动,而且带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时间标记。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将商标汇入到历史长河,在岁月积淀中寻找商标的经典。


一、拓展的空间

穿越商标的时光隧道,几乎每经过一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都会推出一个新的商标建筑空间。从当年一间间办公室扩建到一座敞亮的商标档案大楼,从昔日旧址北京西城区三里河拓展至如今北京西城区茶马南街的中国商标大楼,每一次建筑空间的调整与变化都承载和辐射着商标量的增长与质的跃升,都是商标发展历程最好的注脚。数十年来,建筑空间与时代脚步同行,真实记载商标的传承与创新,每一个建筑空间追求的并不仅是顷刻的注目,而是留给人们永久的铭记。


空间一: 一块沃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商标局从北京西单长安街迁移至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东路八号,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一个崭新的大幕正在这里徐徐拉开。在“工商行政管理”这一沃土,商标局承担的商标注册和管理职能开始全面恢复,负责处理商标争议事宜的商标评审委员会也随之应运而生,“老树”和“种子”发出了新的枝芽。厚植于这一全新共享空间的商标机构找准了自身着力点和结合点,担当起法律赋予的职责和使命,扮演着保护商标专用权的重要角色,成为市场经济舞台上一个新的增长点。


从这一新的起点出发,当年白手起家的传说“剪刀加糨糊”成就了一段佳话,那就是经过岁月的打磨,“一把剪刀、一瓶糨糊和一瓶墨水”成就了老一辈商标工匠的专业“技艺”,仿佛也在向世人诉说着久远的商标故事。在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着映射着时代的变迁,而每一个时代也因商标的传承和积淀而变得如此的厚重。在那个历史年代,商标工作者以他们独特的视角沉浸其间,凭借敬畏心、职业感和专业度构建起新的商标认识范式,不仅形成那个时代赋予的独特气质与禀赋,也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打上了火红年代的烙印。


这一新的空间不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商标工作在为之增添一抹法律底色的同时,也使得这块沃土有了更为深厚的历史渊源、法律价值和文化积淀。经过历史性更迭和蜕变,具有本土话语体系的商标基本框架、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轮廓日益清晰,并在新的空间不断撬动掣肘商标改革发展的“坚冰”。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机制运行中,商标工作不断孕育和释放出潜在的功能与价值,渐渐呈现充满生机的新气象,展现出商标从复苏发展到逐渐兴盛的新轨迹,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商标事业重新焕发出新的制度性活力。


空间二:一片天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商标数量增长和商标队伍规模扩大,不断挤压着有限的建筑空间,档案库房虽已扩容改造但增速远超预期,既使在原有建筑之上加盖出一层,但这种结构与功能的改建仍不能满足商标数量持续拉升的需要。巧借时机之东风,一个新的计划正在酝酿并开始付诸实施,这就是在原有建筑增高之外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再造工程,即坐落于北京三里河东路原址又建造出一个崭新的商标建筑空间。新打造的建筑与原有建筑比邻而矗,彻底打破了原本单体建筑局促而有限的空间,并给它取一个新的称号商标档案楼。


商标档案楼融入了人的再创造,它一改以往“档案楼就是档案库房”的传统形象,在探寻商标档案存续规律和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不仅兼具商标档案库房和商标办公用房两大功能,实现对原有建筑完整的修缮和保护,更凭添了几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新落成的商标档案楼掩映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之间,与周围的景观与环境相得益彰,这种因地制宜的规划和独具匠心的设计营造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商标档案楼与原有建筑结构形体形成相互守望的“双子座”,既浑然天成又彼此呼应,不但缓解困扰商标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更是生动实践馈赠给商标工作的厚礼。


伴随着商标档案楼的落成并投入使用,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前身通达商标服务中心也由此孕育而生,新的天地里嫁接出新的枝条,商标工作迸发出一派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新景象。耸立而起的商标档案楼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是对商标的守正与创新,它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和姿态进一步拉近与社会公众的距离,也由此拉动了对商标业态的新需求和新期待。从四面八方紛至踏来的人们不枉此行,在实地办理各项商标业务的同时驻足眺望着它的建筑风貌,并目睹这片新天地带来的坚守与改变。


空间三:一座地标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沿着三里河向南延伸至广安门一带,一座极具现代气息的商标建筑在北京马连道茶马南街一号拔地而起。从形成动议到破土动工再到竣工封顶,这座高低错落的全新建筑简洁大气、庄重优雅,被冠名为中国商标大楼。中国商标大楼简约而不简单,既沿袭传统的建筑设计风格,又植入现代的新元素,还赋予新时代的气息,仿佛是繁华忙碌都市里动人的一角。这座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建筑自亮相之日起,带有中国商标大楼标识的标志就赫然在目,实现了商标运行轨迹“承上启下”的联接,使得这一新地标显得分外的醒目和抢眼。


中国商标大楼不仅根据商标的工作特点和功能进行量身定制,拥有独立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舒适实用的工作场所,还存储着大批珍贵的商标档案。这座既独一无二又与众不同的建筑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再次吸引业内人士和公众的视线。一时间社会公众的目光纷纷聚焦于此,众多新锐人才跻身商标行列,让每一个关注商标的人有了一种“一见如故”的感受,由此拉高了周边地段的“价值洼地”。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实地体验和领略中国商标大楼的风采,使之成为妥妥的商标“网红打卡地”。


中国商标大楼是奉献给商标人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之作,它串联起改革开放以来商标发展的脉络,记述着商标的法律精髓、历史价值和文化蕴意,形成了深厚的商标理论积淀和生动的商标实践积累。蓬勃发展的商标事业成就了建筑的辉煌,每一座建筑也见证了商标一路前行的铿锵步伐,中国商标大楼的诞生无疑为收藏商标记忆、记录商标声音又塑造了一个嶄新的空间。随着商标工作向高质量发展的不断迈进,这座新地标不仅成为中国商标建筑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也将新时代商标传承和创新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二、流动的时间

一个建筑物是一个时代的回忆,时代变迁在为昔日商标书写历史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抹难忘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商标热度并非衰退和消减而是蔓延与滋长,一座座空间记忆和一个个商标事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连串时间线上的连接点。遵循时间顺序将年份和事件粘连在一处,这种商标叙事诠释着商标工作者奋进的印记和创新的脚步,也将我们关注的目光定格在每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历史瞬间。


39年:法律构建

1982年“商标法”三个字成为了年代的年度热点词汇,在中国商标法制史上镌刻下了闪光的历史标注。这一年的8月23日全国人大会通过《商标法》,这部以商标法律命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个知识产权法律从此诞生,商标工作步入到法治轨道的全新“法治时间”。贯穿着法治精神这条主线,《商标法》描绘出中国商标法律制度的美好前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构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在较短时间内我国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备的商标法律体系,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制度建构进程。


《商标法》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立法、执法与修法的铿锵步伐一路相伴。在迄今《商标法》的四轮修订中,每一轮法律的修订既着眼于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又保护市场主体的创新;既关注公平,也通过制度设计落脚于效率,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回答法律“新旧交替”需要解决的程序设置问题,也回应有关法律适用的规定;既注重对有关传统商标规则的运用与延伸,也对商标前沿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新的尝试、探索与创新。


1982年至今《商标法》己走过39个春秋,行进在富有中国特色创新发展之路的中国商标制度,始终把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保护权益和维护秩序作为目标和任务,融入丰富多彩的商标法治实践,直面制度变革中亟待破解的各种现实问题,商标法律制度已经成为推进依法行政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在法制建设过程中,商标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并取得丰富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彰显出商标行政执法队伍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保护商标专用权的使命担当。


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知识产权写入了民法典,由此“典”亮了知识产权的春天。《民法典》明确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大法律原则,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是对私法规范的体系化重构,也对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商标法律体系建构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化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新颁布的民法典为知识产权未来发展留下了制度空间。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将逐步实现知识产权法与民法典的连接,包括商标在内的知识产权独立成编值得期待。


26年:技术嵌入

1995年2月,备受关注的商标注册和管理自动化一期系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从此开启商标信息化的崭新之路。商标注册和管理自动化一期系统的上线在中国商标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商标手工化迈向商标审查检索自动化的创新之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开辟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标信息更新更频繁、传递更便捷、传播更广泛,也滋养了社会公众对商标的新需求。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商标工作的升级和转型,特别是将技术嵌入商标领域打破了时空限制,赋予商标活动新的意义和价值。


2001年12月,以商标无纸化审查为标志商标注册与管理自动化二期工程上线运行。商标审查检索自动化给商标工作模式带来一系列颠覆性的变化,审查方式实现从纸质数据、手工操作为主向电子数据、自动化操作为主的转变,这意味着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逐步被替代,商标审查从此进入无纸化时代。商标检索查询方式的变化,推进商标工作模式开始逐渐由线下的物理空间映射到线上的虚拟世界,整体布局既注重实线下“窗口”也关注线上“云端”,持续推动商标在线化向商标智能化转型和升级,并不断取得新进展。


随着中国商标网在线查询的开通,不仅按下商标注册与管理自动化三期工程的“快进键”,逐步实现网上公告、网上查询、网上申请和网上缴费,商标数据库还主动敞开大门,面向全社会开放与共享。商标评审裁决、商标异议决定以及商标注册审查决定的相继上线,推进商标注册申请和后续全流程以及马德里国际注册不断迈向在线化。借助知识图谱、文本挖掘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相同或相似商标“以图搜图”的搜索,商标审查步入到智能检索的时代。在智能化时代到来之际,数据作为新要素撬动起发展新引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实现商标数据的增值,并源源不断释放商标红利。


1995年至今技术驱动已经走过26年的进程,商标活动一直主动参与其中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和业务延伸的信息化路径。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之下,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商标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加速推进工作模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的双螺旋驱动将打造一个线上线下全覆盖的生态化系统,更加丰富和完善商标的理论基础、业务实践和工作模式,实现开放、共享、赋能的知识产权网络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13年:审限缩短

随着商标数量不断刷新并创下历史新高,商标注册申请和商标评审案件也在不断拉升连涨,远超当年的审查能力和审理预期。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两组数字:一组数字是2000年至2007年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查积压达182万件,审查周期长达3年;另一组数字是截至2008年初,商标评审积压案件达54,874件,最长的待审案件时间跨度为13年。这看似短期之内难以完成的“天文数字”不仅数量庞大、积压时间长,而且任务艰巨、十分繁重,是一项必须要践行的职责和恪守的使命。


2008年3月27日,在解决商标注册审查和商标评审案件积压目标责任书签订仪式上商标人立下了军令状,以“三年内解决积压、五年达到国际水准”的庄严承诺全面打响商标审限攻坚克难战。为啃下这一硬骨头,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与商标通达服务中心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联袂推出一套组合拳:完善各项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办法,签订各项目标责任书;工作中心向业务一线倾斜,在原有建制基础上增设5个商标审查处和2个商标案件审理处;向社会会公开招聘300名商标审查辅助人员和100名商标评审辅助人员,为解决积案注入新鲜血液。


2011年3月16日,三年解决商标审查评审积压总结表彰大会如期举行,当初立下军令状的全体商标人赢得了军功章。2008年至2010年共审查商标注册申请364万件,相当于加快审查之前12年的工作量,商标审查周期缩短至12个月以内。审理商标评审案件106,536件,其中驳回复审案件审理周期缩短至18个月之内,涉及双方当事人案件审理周期由2008年初的13年缩短为3年。弹指一挥间的三年,商标审限攻坚战攻坚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不仅为依法行政贡献了商标智慧,也为后续复制取得的成效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在新的“拐点”出现之后,商标申请数量虽仍在高位运行,但商标审限却在不断地下降,了不起的商标人持续交出亮眼的“成绩单”。2011年至2020年商标注册申请平均审查周期由12个月压缩至4个月,审查周期年均下降11.5个百分点;商标驳回复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由18个月压缩至6个月,审理周期年均下降11.5个百分点;涉及双方当事人评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由36个月压缩至10个月,审理周期年均下降13.2个百分点。减存量、保质量和控总量齐头并进,商标审限实现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突破,刷新一次又一次新记录,并持续保持在法定的“合理区间”。

3年:机构重置

2018年2月28日,为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配置、深化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效能,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第三轮机构改革开始全面启动。按照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要不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综合管理改革,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作为加快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重新组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承担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责,不断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进入到顶层性、系统性和自觉性设计的新阶段,并实现知识产权创新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径。


在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商标事业发展都取得重大进展,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商标体制机制随着机构改革的脚步而演进,新组建的商标局在原有体制机制基础上进行重塑与再造,其制度设计从商标局的“得天独厚”到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双剑合璧”,从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和商标审查协作中心的“三驾马车”到重新打造“三商合一”的商标局。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原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和商标审查协作中心重新整合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不再保留商标评审委员会和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2018年4月10日,新组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挂牌的第一时间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不打折扣地完成机构改革的每一项措施和任务。2018年6月8日零时,商标注册证开始“上新”,加盖国家知识产权局印章的商标注册证新鲜出炉。2019年4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正式走马上任。在这三个时间节点上,面貌一新的商标局不仅在思想认识、职能权限和机构人员实现历史性更迭,而且各项改革举措蹄疾而步稳、掷地且有声。


屈指可数的三年间,在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推进下,商标管理职能划转至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融合到知识产权之中并构成知识产权全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评审委员会、商标审查协作中心虽然已经告别历史,但作为商标重要生力军仍继续站在新的坐标,担当起新的使命,发挥着新的作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这一重大变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实现了知识产权重塑的历史与逻辑统一,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逻辑的必然,特别是商标与专利的相互碰撞与交融,激荡和释放出全新的智慧火花。


三、时空的认知

梳理几十年来商标发展路径,商标历史既有宏观的发展进程和趋势,也有时间坐标、历史事件和活动场景的微观连接和叙事。历史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结合在一起,按照时间、空间和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展现,可以从中揭示出的历史渊源、内在联系与价值发现。人们由此引发的对商标诠释与思考不仅反映着空间链接和时间认知,这种认知也在持续不断地回应着时空,更加彰显出商标记忆的塑造和商标情感的认同。


认知一:空间链接

商标的历史深远而悠久,宛如一条长长的链条,一节与一节环环相扣、丝丝入扣,在让“过去告诉现在”“历史告诉未来”中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赋予商标认知的连续性、统一性和整体性。在每一个建筑空间,商标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与完善,商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日益扩大,演绎出从积蓄力量到释放潜力再到显著壮大的过程。人们对商标活动的描述和阐释伴随历史的发展而演进,不断丰富和深化商标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也让我们从中深刻领悟到建筑空间所赋予商标的意义和价值。


在代际的建筑空间,第一代空间沿着传统和单一的轨迹延续和发展,商标活动主要依赖于纸质载体进行保存和传播,是一个纯手工操作模式的线下空间。电子档案的出现催生商标载体多样化,纸质商标载体与在网络环境下形成的电子商标载体不断融合,将传统空间升级为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第二代复合空间。电子商标档案的大量生成和商标数据的海量聚合,完成从纸质时代到数据时代的衔接,实现线下和线上的跨界,并拓展为“超越实体”的第三代智能空间。在技术的迭代中,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引发链式突破,多元主体参与、全新应用场景逐渐变成现实,并全面开启一个智慧空间规划的新时代。


从迁移至第一代建筑空间起,商标机构就以地理位置调整和变化为坐标不断演进着不同结构与形态的空间,并依托于此串联起一幅全景式地图。活动的空间和被叙述的事件汇聚在一起,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图像、文字和声音,成为人们从历史中寻找商标记录的连接点。每一个商标建筑作为一个生命体都为商标活动提供了最好的舞台,上演着各种不同的“曲目”,在时代旋律中传递着商标带来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断加深着对商标内涵与外延的认知,也持续回应着对空间的链接与重塑。

认知二:时间记忆

时间是商标记录的起点,也是商标延续的过程,人们在记录时间对商标的感受和认知的同时,也在商标发展历史的记录中领悟到时间的节奏与长度。这种商标记忆在内容上既包括地址、建筑、环境诸方面的文字、图册、照片、声像、视频等信息,也包括记载与商标活动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背景等轨迹。在时间的序列里,各种交错的、互补的、众多的构成要素互相连接在一起,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商标“记忆库”,并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唤起对商标记忆构建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关注和深化。


以时间作为连接线,商标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包括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的发展升级都有赖于实践的蕴育和打磨,而镶嵌在时光里的商标就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向人们诉述着昔日的往事。透过时光放映机让商标这一方寸之地在光影之中倒叙与回放,其中有对商标发展历史重大节点的反思与回溯,也有对商标理论前沿问题和实践热点难点的观察与思考,还有对商标典型案件的精选与评述。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画面都十分清晰和生动,每一个商标事件都紧扣时代的脉搏和主题,这或许正是商标作为时间记忆的精妙与魅力之所在,也可以称得上是对商标“以小见大”最极致的注释。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跃迁,商标在保存、承继和传递的同时也随着技术的推新而演化,按照时间顺序组成丰富、翔实和鲜活的历史“系列”,并形成一连串的记忆。在时光的荏苒中,流传至今的商标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弥足珍贵,不论是对商标记忆的存续,还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作为历史的见证都在未来可期中得到时间的检验。这些不同的时间点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商标及其作用与价值,不仅守护、挖掘和诠释商标记忆,还将更远的目光投向全社会,汲取不同主体的声音,构建更为完整的社会记忆。

认知三:情感认同

寻访建筑空间并记住时间的轨迹,是因为“商标风景”的这边独好。如果说第一代空间与第二代空间可以用脚步来丈量,是咫尺之间相互比肩的两道风景线,那么中国商标大楼则是一座尺度较大的地标。三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都是历史最好的佐证,其中既有起承转合、彼此呼应,也有叙事铺垫、高潮迭起,而建筑的精髓就在于人文与物境、商标与法律、历史与文化完美的融合与交汇。从这里延展的商标发展之路不是一条线,是一个拓展的空间,不是一个驻足停留的驿站,是一个用心感受的地方,而在商标建筑景观添加的“人文风景”才是最重要意义之所在。


建筑为我们搭建起一个精神家园,在过去、当下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点点滴滴的认知汇聚在一起,并在其间最大限度地激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们对商标形态的认知由最初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到不断注入立体、颜色、声音乃至音响、气味等要素;对商标形态的认知从商品商标扩大到服务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以及特殊标志等类型;对商标功能的认知从标识商品和服务的出处到商品和服务品质的保障再到市场主体商誉的象征;对商标价值的认知从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提升到具有商业价值的人类智力成果,商标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增速已远超有形资产的增长。


随着时空变换中,那些曾经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商标叙事被复制和传播,对商标的认同感由单一性、封闭性和有限性逐渐走向多样性、开放性和扩展性。人们在情感认同中表达和复述着与时代的共振和共鸣,推进法治精神、商标内涵和历史寓意向纵深不断发展,并在空间跨度和时间维度形成商标历史的交汇点和商标法治的传承点。商标工作者在其中不仅构建商标法律制度,还以立体的、纵深的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和洞察商标,并在丰富的理论和生动的实践中逐步凝聚起这样一个共识,这就是知识产权已经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风口,商标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正在并已经崛起。

结语

当今的时代从不缺少经典,但能穿越时间长河特别是穿越空间走廊并堪称商标的经典却并不多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从一块新沃土到一片新天地再到一座新地标,在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建筑变化中让我们重温商标的变革与发展,并在商标的经典中寻找到情感与共鸣。几十年来,有关商标的历史记录不仅存放在建筑的空间和流动的时间,也存放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历史事件虽已渐渐远去,但商标演进历程中衍生出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精髓至今仍历久弥新,值得耐人回味。